养老金双轨制VS养老金并轨
什么是养老金双轨制?
养老金双轨制是指中国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实行的是两种不同的制度。企业退休人员比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同等资职退休人员的退休金低两至三倍。
1991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在全国建立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制度。由此,逐步形成了养老金的“双轨制”。“双轨制”形成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后由财政拨款按退休前工资的一定比例发放,并与在岗者工资增长挂钩。而企业退休职工则由社保局领取基本养老金,标准主要参照社会平均工资。由于大批非正规就业和中低收入者的存在,社会平均工资一般低于正规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由此,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差距逐渐扩大。
目前中国的养老金大体分为四轨:
1.公务人员的养老金无需个人缴纳,退休时国家拨款
2.普通职工的养老金由个人和企业缴纳
3.居民养老保险个人缴纳为主
4.新农村合作养老保险个人缴纳为主
什么是养老金并轨制?
养老金并轨指的是让事业单位人员也缴纳养老保险,而他们退休后和企业人员拿相同的或稍高的养老金,让事业养老向企业养老靠拢。养老金“并轨”重在转机制,而非降待遇,改革可能需要财政的大力支持,适当调整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水平,弥补因个人缴费而增加的支出,维持改革前后职工的基本生活水平。
养老金并轨的意义
一、缓解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养老压力。截至2011年底,我国养老金个人账户空账2.2万亿元,但是各省份的养老保险累计结存还有1.9万亿元的结余。当前我们的收入和支出相抵,总体上没有缺口。也就是说,年度收费的部分加上财政补贴,再加上利息,减去同期支出,全国算总账还有节余。
但养老金的支付压力肯定会越来越大。未来,中国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的养老金缺口究竟有多大?研究机构、专家学者都在测算,口径不一,数据五花八门。但今后缺口肯定存在,并将越来越大。未来10年,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国家财政收入增速也会放慢,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可能会更多。让机关事业单位共同承担部分养老,则对老龄化社会的养老压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二、养老“一轨”带来社会公平。社保改革仅拿企业开刀,结果是全社会只有企业职工在缴费,而机关事业单位不仅不缴社保,还拿走了比缴费的企业退休人员多3倍以上的退休金!全国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在职时从未缴过一分钱社保,可享受着高水平的社会养老保障,这样一种缴费和养老体制,收不抵支才是必然!若收能抵支就成了奇迹!问题再简单不过了。在职公务人员的缴费至少可以养当期退休人员,达到自给自足,所以,养老金并轨是解决养老金问题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渠道之一。
为何公务员成养老金并轨阻力?
根据发展论坛的调查报告:89.17%的网友认为,养老金并轨的难点在于对公务员利益的减少。
我国城镇职工缴纳养老保险,退休后养老金仅为其工作时收入的50%左右;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不需要缴费,却能拿到70%—80%。养老“并轨”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既需要参保缴费,退休后的养老待遇又可能有所下降,由此导致改革阻力很大,实际进展很慢。一些代表委员表示,可以预见,这也是此次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最大瓶颈。
许多网友对于养老金并轨都予以支持的态度,养老金的并轨不仅能够缓解当下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养老压力,还能够实现制度上的公平。养老金并轨是一种社会完善的必然趋势,它不仅能够让人人享受平等,公务员对于养老保险的承担也能够有助于提高当下的社会养老水平。